- 关税大棒下的中国外贸工厂:探访广东企业的突围之路
- 2025-05-07
过去一个月,美国再度挥舞关税大棒,对华挑起新一轮贸易战,电动汽车、锂电池、光伏产品等关键领域关税飙升。冰冷的数字背后,是中国外贸企业的真实生存图景。央视记者深入广东——这一中国外贸的“晴雨表”,探访工厂车间里的亲历者,记录他们的压力、韧性与突围。
“关税涨了,订单还在,但利润薄了”
在东莞一家电子配件出口企业的生产线上,工人们正加紧完成一批销往美国的订单。企业负责人张经理坦言:“客户不愿意承担全部关税成本,我们只能让利3到5个点,利润几乎见底。”类似的情况在珠三角并不少见。佛山一家家具出口企业表示,部分美国客户已开始转向东南亚供应商,“虽然我们的质量更好,但价格劣势被关税放大了”。
然而,记者发现,多数企业并未选择“躺平”。深圳某新能源车企的应对策略是技术升级:“我们把电池能量密度提高了10%,用产品力抵消关税影响。”在广州南沙港,一家光伏企业则通过“出海建厂”分散风险:“直接在越南组装,再出口美国。”
“市场不只有美国”
面对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,广东企业正加速转向多元化布局。数据显示,今年前4个月,广东对东盟、中东、非洲的出口增速均超过两位数。汕头一家玩具企业老板告诉记者:“欧美订单少了,但俄罗斯、沙特的需求补上了缺口。”此外,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基建合作也带动了工程机械、建材等出口增长。
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在行动。广东省商务厅组织企业参加境外展会,并提供信保、物流等配套支持。一些商会甚至组建“供应链联盟”,帮助中小企业集体议价、降低运输成本。
“越是打压,越要创新”
在贸易战的阴影下,广东企业正将压力转化为转型动力。华为、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的技术突破,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升级。东莞一家原本代工美国品牌的模具厂,如今已研发自主产品,主攻欧洲高端市场。“没有退路,反而逼出了新路。”该厂技术总监说。
与此同时,跨境电商、绿色贸易等新业态成为增长点。深圳跨境电商品台SHEIN、Temu的爆发式发展,让更多中小工厂通过数字化渠道直达全球消费者。中山一家灯具企业通过亚马逊实现了20%的利润增长,“关税影响被线上渠道的溢价能力抵消了”。
美国加征关税是一道“算术题”,但中国企业的答案从不局限于被动计算。从技术升级到市场多元化,从单打独斗到产业链协同,广东外贸工厂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:贸易保护主义阻挡不了全球化浪潮,真正的竞争力源于自身的创新与适应力。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:“海面风浪越大,越要练好内功。”这场突围战,远未结束。